37000cm威尼斯
  • 作者:37000cm威尼斯
  • 2020-11-01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0学术年会第十六场专题论坛于2020年11月1日10:10-12:10在线举行。本场论坛主题是“儒家心理学新解”。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谢天主持论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教授钟年为本场论坛的评议人。
 
(第十六场专题论坛主持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谢天)
 
(第十六场专题论坛评议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教授钟年)
 
  论坛第一个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计算心理实验室胡博带来的《基于四库全书中儒家经典的仁和礼的变迁研究》。本篇研究甄选清代乾隆时期官修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中的儒家经典著作,并通过计算关键字“仁”和“礼”的词频变化,以大数据视角展示了从春秋至清朝儒家文化的发展轨迹,为儒家文化变迁提供了新视角。
 
(图为学者胡博作报告)
 
  第二个报告题为《修身为本:儒家视域下的曾国藩个案研究》。报告人是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刘依平。本研究通过对《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读书记录》等著作的考察,发现了他在自我修养方面存在道德自我的确立、个体道德实践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家庭和文化共同体的建构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经验,并将自己的修身经验传授给子女、朋友、同事,并通过此方式构建起自我修养的文化共同体。
 
(图为刘依平老师作报告)
 
  第三位报告人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陈双,报告题目是《中国语文教科书中关于儒家的集体记忆:1949—2019》。她的团队通过研究中国语文教科书中儒家思想建构的内容和变化,着重研究古代意义体系的集体记忆在当代的影响。她们利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了核心表征是如何失去其外围元素的意义,并因此失去其对行为的规范性作用。讨论了集体记忆的作用、研究结果对如何使语文教材更具吸引力产生了一定的启示意义。
 
(图为学者陈双作报告)
 
  第四篇报告题目是《中西思维方式究竟有何差异?》,报告人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教授喻丰。他的研究从思维对象的角度区分思维方式,分别分析了当思维对象为自己、为环境、为他人、为活动、为时间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解释了中国人的泛道文化、本质主义、超人化、道德差序圈和崇古。
 
(图为喻丰教授作报告)
 
  接下来做报告的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赵俊华,他的报告题目是《权力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从关系到共情》。研究采取了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的实验方法,以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情感性和工具性关系类型为依据,对权力和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关系进一步探究。研究结果弥补了以往的研究不足,为道德行为的判断差异性提供新的解释方向和解释机制。
 
(图为赵俊华副教授作报告)
 
  第六位报告人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张春妹,报告题目为《大学生家庭自我建构对面孔识别的影响》。她的研究包括了三个子研究,考察了在面对不同群体成员的面孔时,本土中国人自我建构对面孔识别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对东亚面孔与欧洲面孔的识别不存在异族效应;当被试具有高水平的归属需求时,依存型自我建构倾向越高,对本族面孔的辨别力越低;中国大学生对家庭面孔的识别存在内群体偏好,并且依存型自我建构的实验组被试对家庭面孔表现出了比控制组对红色面孔更好的识别能力。
 
(图为学者张春妹作报告)
 
  最后,钟年教授作总结。他首先赞扬了各报告人所做研究对儒家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影响,并对报告中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析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